專題來源于《煤質技術》2021年第5期,共5篇論文。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應急管理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于2020年2月發布發改能源(2020)283號文件《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推進煤炭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煤炭開采利用方式的變革,提升煤礦智能化和安全水平,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此,《能源與環?!肪庉嫴坑?021年第9期組織策劃了“煤礦智能化建設與實踐”專題,報道了煤礦智能化管控平臺、機電設備故障排查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輸送設備視頻檢測系統、自動巡檢機器人、在線預警系統、動態預警分析系統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及優秀經驗,以饗讀者。
“富煤、缺油、少氣”的一次能源賦存條件決定了我國煤炭的基礎能源地位。然而,我國煤炭資源稟賦條件差,低品質煤(低階/氧化煤、高灰難選煤及廢棄尾煤等)約占煤炭保有資源總量的40%以上。隨著優質煤炭資源的逐漸消耗與國家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低品質煤大規模分選提質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目前重介質選煤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推廣使得粗粒低品質煤分選日趨成熟,但細粒低品質煤浮選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大規模提質利用難,低品質煤浮選的基本作用原理與工程基礎亟需研究。
為滿足國家煤炭清潔利用的戰略需求,推動低品質煤浮選高效提質,《煤炭學報》編輯部特邀鄭州大學劉炯天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桂夏輝研究員共同擔任客座主編, 中國礦業大學邢耀文副研究員擔任客座編輯,在2021年第9期組織出版“低品質煤浮選過程強化”專題。
根據中國知網截止到2021年8月19日的數據,小編整理了《煤炭學報》2020年刊登的所有文章中下載量前48的文章,以饗讀者。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為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時代煤炭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在目前“雙碳”背景下,綠色發展已然成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煤炭行業綠色發展的進程中,更好地修復煤礦區生態環境,讓傳統的煤礦煥發出更多綠色生機一直是我們的美好愿景。我國開展土地復墾和礦區生態修復的時間較長,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發展中還存在很多與行業加快綠色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為此, ?中國煤炭?雜志在本期推出“礦山生態修復”專題,旨在深入分析目前在煤礦區生態修復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其難點、痛點,探索該領域科學發展的應對之策,研討相關創新技術、展示已取得的創新成果,為煤炭行業的綠色發展貢獻智慧力量。該專題系列論文同時也是中國煤炭學會“第三屆國際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挑選出的重點論文,?中國煤炭?雜志為該會議的媒體支持單位。
專題來源于《工礦自動化》2021年第9期。2020年1月7日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指出“一通三防”工作薄弱問題亟待解決,要求強化風險意識,完善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推進礦井智能化建設。2020年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應急管理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礦井通風與安全保障納入煤礦智能化建設的重點。在礦井智能化高效生產體系升級過程中,采掘接替加快,內外因火災風險提高,防滅火技術亟需創新發展。為交流共享礦井智能通風與防滅火技術在重大科學問題、關鍵技術裝備、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動礦井智能通風與防滅火技術體系的發展,保障礦山安全高效生產,《工礦自動化》編輯部特邀中國礦業大學秦波濤教授擔任客座主編,仲曉星教授、王凱教授擔任客座副主編,在2021年第9期組織出版“礦井智能通風與防滅火技術”專題。
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在全球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巴黎協定》簽署之后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實施路線圖,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國,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確保能源行業的碳中和轉型。為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編委、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耿涌教授指導推進下,本刊特組織“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邀請業界的數位院士專家從能源發展戰略、能源變革、數字化技術、循環經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等方面探討如何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轉型的達成。相關研究成果可為我國能源行業實現碳中和轉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啟示,以確保能源結構更加清潔化和可更新,以及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為我國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9期。專題共包含6篇文章,分別為:
(1)蘇建,梁英波,丁麟等: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探討
(2)黃震,謝曉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變革
(3)陳曉紅,胡東濱,曹文治等:數字技術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目標實現的路徑探析
(4)魏文棟,陳竹君,耿涌等: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5)張鴻宇,黃曉丹,張達等:加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
(6)魏鳳,任小波,高林等:碳中和目標下美國氫能戰略轉型及特征分析
2021年獲獎名單中的50位獲獎人分別來自13個城市,其中大部分獲獎者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實力非常雄厚的名校及地區。馮國瑞教授的成功入選為山西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了“太原理工力量”。我們期待太原理工大學有更多的優秀青年能夠本著“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不斷激發自身創新活力,為社會重大難題的突破尋找新路徑,從而助力太原理工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助推山西高等教育的發展。
馮國瑞,男,1976年7月生,山西陽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99年獲太原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2年獲太原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09年獲太原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10年和2015年先后赴日本長崎大學和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歷任太原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礦業工程學院院長、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兼任山西省煤基資源綠色高效開發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國煤炭工業礦山建設與支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煤炭》主編,《煤炭學報》、《采礦與巖層控制工程學報》、《礦業科學學報》編委,教育部高等學校礦業類專業教指委委員、山西省高等學校地質礦業和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主任?,F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校僑聯主席。
“科學探索獎”具有自身的獨特定位。獎項評審嚴格遵循“科學家說了算”的原則,看重候選人面向未來的科研計劃,重在“獎未來、獎潛力”,倡導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科研風氣。在獎金使用上,由獲獎人自由支配,出資方不作干涉。在獎項運營方面,由騰訊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采用公益化運作,不計商業回報,堅持長期投入。
目前,共評選出150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獲獎人正在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生力軍。他們近八成曾在海外學習或工作,平均年齡不到 40 歲,最年輕的僅 30 歲。他們在基礎數學、天文學、密碼學、細胞學、量子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多人致力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基礎核心領域攻關,多人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已成為國家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
礦山安全地質學是地球科學與礦業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的交叉學科?!豆こ痰刭|學報》2021年第4期策劃的“深部礦山安全地質”專題針對深部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機制,安全地質問題產生的機制與防控,特別是深部礦產資源開發誘發的突水潰砂、沖擊地壓、煤和瓦斯突出等災害防控的地質基礎、防控原理、監測預警等最新進展和成果進行征文,旨在為預防遏制和治理礦山重大地質災害提供途徑和方案,探討深部礦山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安全地質方向亟待研究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
根據中國知網截止到2021年8月19日的數據,小編整理了《煤炭學報》2020年刊登的所有文章中下載量前50的文章,此推文為TOP41~TOP50文章及其創新點,以饗讀者。
以嘉陽煤礦3118薄煤層工作面為工程背景,通過現場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建立力學模型,推導切縫角度和高度的理論公式,利用數值計算方法,確定預裂切頂合理參數,并分析作用效果.結果表明,薄煤層頂板預裂切縫具有明顯的角度與高度效應,合理的預裂切頂參數為預裂切縫角度為20°、孔深4 m.研究成果在嘉陽煤礦3118工作面成功應用.為薄煤層切頂卸壓自動成巷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基礎.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出版傳媒集團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