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來源于《能源環境保護》2021年第6期,包含5篇研究成果。
煤礦區碳排放構成了中國碳排放總量中最重要的部分,開展煤礦區碳排放量系統評價和減排路徑的綜合分析、做好煤基碳減排和煤炭高效潔凈低碳化利用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我國“雙碳”愿景的具體行動。近幾年,相關技術專家及其團隊開展系列研究,《煤田地質與勘探》遴選典型成果,以期促進同行交流。
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在全球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巴黎協定》簽署之后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實施路線圖,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國,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提出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確保能源行業的碳中和轉型。為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編委、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耿涌教授指導推進下,本刊特組織“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邀請業界的數位院士專家從能源發展戰略、能源變革、數字化技術、循環經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等方面探討如何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轉型的達成。相關研究成果可為我國能源行業實現碳中和轉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啟示,以確保能源結構更加清潔化和可更新,以及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為我國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的能源轉型”專題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9期。專題共包含6篇文章,分別為:
(1)蘇建,梁英波,丁麟等: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探討
(2)黃震,謝曉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變革
(3)陳曉紅,胡東濱,曹文治等:數字技術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目標實現的路徑探析
(4)魏文棟,陳竹君,耿涌等: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5)張鴻宇,黃曉丹,張達等:加速能源轉型的經濟社會效益評估
(6)魏鳳,任小波,高林等:碳中和目標下美國氫能戰略轉型及特征分析
本??癁椤稘崈裘杭夹g》2021年第1期,共有論文31篇。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是諸多化學反應的最終產物。其過量排放加劇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如何高效轉化利用CO2,將其變廢為寶,是能源化工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發表致辭,再次指出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實現碳減排承諾。
通過人為努力對自然碳循環進行干預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技術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發熱點。經過過去幾十年的努力,部分碳中和技術(如MEA、富氧燃燒、地質封存等)已到了商業化前期,部分碳中和技術(如化學鏈燃燒、空氣捕捉、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等)已在中試階段,而圍繞降低風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所做的許多基礎性研究還在廣泛開展。
為進一步加快碳中和技術產業發展,推動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潔凈煤技術》編輯部特邀東南大學段倫博教授擔任特約主編,主持出版了2021年“碳中和技術”???。本??珍浟藖碜郧迦A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等國內外17家單位的26篇文章,包括11篇綜述性論文和15篇原創研究,對碳中和前沿關鍵技術進行報道,希望與讀者共同研討碳中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及未來方向,通過技術創新和迭代推進碳中和技術的健康發展。
針對西北 750k V 送端大環網輸電距離長、穩定水平低、無法滿足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和外送要求的問題,研究論證了聯網通道上加裝串聯和并聯無功補償裝置的優化措施。首先從提高西北 750k V 送端電網輸電能力和穩定水平的角度,提出在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上加裝串聯無功補償裝置的優化方案,以滿足 2020 年規劃開發的光伏和風電外送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針對靜止無功補償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SVC)、靜止同步補償器和調相機 3 類并聯無功補償裝置,從裝置特性及模型、提升系統電壓穩定性和電網輸電能力、技術經濟性等不同角度進行選點和選型研究,提出在柴達木站加裝 SVC 作為推薦的配置措施。所提出的串聯和并聯無功補償措施已納入電網建設前期工作,對于保障西北電網及青藏直流安全穩定運行具有工程意義。
神州機械注冊資金1億元,形成了以干法選煤新工藝、新裝備研發、選...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出版傳媒集團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